應該是2年前的事了,順德的一朋友請我下去給他的一位好友看病,在飯桌上與患者吃飯,聽病人介紹他的這個毛病已經有2年多了,在多家醫院診斷為蕁麻疹,開始的時候吃點抗過敏藥就沒事了,後來過敏藥的量逐漸加大也未見改善,又在當地皮膚病防治所用自血療法也未見改善,每週都會發作,每次發作的時候只能去醫院靜脈點滴激素後才能緩解症狀。給他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突然,聽到患者説:又來了,見他在臉上和身上搔抓,臉上的風團越來越大,病人説不行了,要馬上去醫院打針才行。 治療思路:我的朋友建議他的好友讓我馬上治療。舌質紅,苔微黃,脈浮數。本着急則治標的原則,在下肢外側膽經循行的陽陵泉附近及足太陽膀胱經委中及委陽穴附近,上肢曲澤穴附近刺絡放血,前後治療不到10分鐘,自覺全身瘙癢消失,治療後約30分鐘,患者臉上,身上的風團逐漸消失,脈象明顯平和了,患者繼續回到飯桌上吃飯聊天。予涼血養陰熄風的中藥善後,2周放血1次,前後共刺絡放血5次,再配合中藥辯證治療,改善患者體質,標本兼治。經隨訪,到目前2年多了,患者的蕁麻疹未見覆發。 體會:一個正常人的皮膚上突然出現了瘙癢的風團,而且病情變化快,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蕁麻疹,而是中醫學風邪致病的特點:風性善行數變,風盛則癢。風就是一股氣流,是氣的運行道路出現了阻滯,氣不循經了,氣亂串了,氣離開了原來循行的經絡。我們很多學中醫的知道離經之血就是瘀,其實離經之氣也是瘀啊,中醫應該活學活用,要善於變通,臨牀看病要能知常達變,舉一反三。 醫理明白了,關健是怎麼去解決問題,記得《血證論》雲: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刺血療法表面上看是放血,其實是在調氣,離經之氣隨血而瀉,血變而止,血行則氣暢,使氣到正常的經絡中運行,是改善氣血運行的一種外治法,是急則治標在中醫急診臨牀中的應用,然後用中藥調理患者體質,做到治病求本,標本兼治 |